伤寒吐下发汗症状与正气损伤
《伤寒论》第一百六十条指出,外感伤寒经吐法、下法及发汗治疗后,可能因过度驱邪导致正气受损,表现为虚烦脉微症状。患者体内气血虚弱,脉象细弱,伴随心神不宁的虚性烦躁,此为正气不足的典型体征。
心下疲硬气滞与气机逆乱
若病程迁延至八九日,邪气内陷可引发心下疲硬气滞,即胃脘部胀满僵硬,伴有胁下疼痛。此时气机逆乱加剧,出现气逆冲咽喉眩冒现象,表现为气上冲咽喉、头晕目眩,甚至经脉动替气血乱,反映气血失养导致的经脉异常跳动。
治疗原则与方剂应用
针对虚性上冲证,需以温补正气为主,方剂如四逆汤可温阳补气,改善虚烦脉微症状;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能调和气机,缓解气逆冲咽喉眩冒;半夏泻心汤则专攻心下疲硬气滞,消痞降逆。三者配合可兼顾补虚、调气与消痞。
久病萎症肢无力的预后风险
若未及时干预,长期气血逆乱与经脉失养可能演变为萎症,表现为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至丧失行动能力。此证强调伤寒误治后需重视正邪平衡,避免过度攻伐导致不可逆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