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存在两个三国时代的划分:东汉末年的“小三国时代”持续六十余年,以魏蜀吴政权为核心;而两宋时期则形成跨越三百余年的“大三国时代”,涵盖辽、金、西夏与两宋的长期对峙。通过对比两个时代的文官治国能力差异,可发现宋朝文官如王安石、司马光等在经世济民方面的才能明显弱于小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周瑜、荀彧等人。
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可能与科举考试内容限制有关。宋朝科举制度仅以四书五经为考核标准,导致官员知识结构偏向文学艺术领域,而缺乏军事、经济等治国安邦才能的储备。相比之下,小三国时代的文官更注重实践能力,其知识体系涵盖战略谋划、政治治理等多维度领域。
此外,宋朝文官群体对书法、绘画等技艺的过度投入,进一步削弱了其在打天下、治天下方面的综合能力。这种官员知识结构偏向与科举制度的局限性共同导致了宋朝文官在治国能力上的匮乏,难以应对复杂的外部政权博弈与内部治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