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机器生产的扩展导致不变资本(如机器、厂房和原料)投入大幅增加,而可变资本(用于雇佣劳动力的部分)比例相对下降。通过工作日延长效应,资本家可在不增加机器类不变资本的情况下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减少榨取剩余劳动所需的开支,从而提升剩余价值率。
机器生产垄断阶段初期,资本家通过技术垄断获得超额利润,此时延长工作日可加速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并利用机器的高效率劳动压缩劳动力价值,使商品社会价值高于个别价值。但随着机器普及,商品社会价值调节规律使产品价值回归行业平均水平,剩余价值来源转向雇佣劳动力的实际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内在矛盾体现在:机器生产虽通过减少必要劳动时间提升剩余价值率,但同时也导致被剥削工人数量减少,影响剩余价值总量。例如,24名工人每日1小时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远高于2名工人的全部劳动时间。这一矛盾迫使资本家通过工作日延长效应弥补工人数量减少的损失,增加绝对剩余劳动和相对剩余劳动的结合。
最终,资本为化解这一矛盾,持续推动工作日延长以维持剩余价值量,同时依赖机器生产对劳动力价值压缩和社会价值调节规律的作用,形成资本增殖与劳动剥削的循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