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与目的差异
内部控制审计针对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意见,并对非财务报告重大缺陷进行披露;财务报表审计则关注财务报表是否符合编制基础。两者的审计对象不同,前者聚焦内部控制审计范围,后者围绕财务报表审计对象。
测试范围与目的
财务报表审计中,控制测试用于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减少实质性程序,仅在特定情况下必须执行;而内部控制审计需对所有重要账户及列报的相关认定进行全面测试(测试范围差异分析)。内部控制审计直接验证有效性,财务报表审计则通过控制测试目的差异间接支持审计结论。
测试期间要求
财务报表审计可依赖前期控制测试结果,每三年至少测试一次;内部控制审计需在基准日前足够长期间内测试,且每年均需覆盖(测试期间时间要求)。自动化控制测试条件例外,但总体要求更严格。
缺陷评价与沟通
财务报表审计识别“值得关注的内控缺陷”并与治理层书面沟通;内部控制审计需对缺陷评级(重大缺陷评级标准),区分一般、重要、重大缺陷。重大和重要缺陷需书面通报治理层和管理层(控制缺陷沟通流程),一般缺陷仅与管理层沟通后告知治理层。
审计报告类型
财务报表审计意见包括无保留、保留、否定、无法表示意见四种;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则缺少保留意见,仅有无保留、否定和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意见类型区别)。两者的报告依据准则不同,直接影响审计证据获取方式和结论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