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我国在罗布泊选定导弹与核武器试验场,该地区依托天山和阿尔金山形成天然屏障,戈壁沙漠地质条件稳定,且水源充足。张韵玉提交的报告中,将孔雀河上游区域命名为“马兰基地”,成为科研与生活的核心区域。
同期,青海金银滩启动核武器研制基地建设。中央从全国调集7000多民工、2000名建筑工人及3000余名转业军人,组成核基地施工部队。动员过程中,工人吴三顺等自愿参与保密任务,承诺不向家人透露工作内容,凸显核试验保密工作的严格要求。
面对科研条件匮乏的挑战,陈时俱等领导人强调需正视仿制技术的阶段性作用,将“不甘落后”转化为动力。施工团队在缺氧、严寒环境下抢建基地,克服物资短缺与自然条件限制,为后续导弹仿制技术攻关奠定基础。
最终,马兰基地与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成为我国“两弹一星”工程的核心支撑。数十年间,数千名职工及其后代扎根戈壁沙漠,延续科研与试验使命,形成独特的边疆科研生活区传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