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初,中国在苏联援助下推进核武器与导弹研发。为满足核材料生产需求,数千台扩散机设备从满洲发往兰州邮农所厂,但厂房环境需达到严格标准,引发关于设备安装周期的争论。与此同时,导弹仿制工作看似进展顺利,首批500多箱P-2导弹系统图纸完成翻译并分发,但苏联在关键技术上有所保留。
导弹发动机试车台的图纸资料缺失成为重大障碍。中方发现合同中注明的传力元件图纸及工艺说明均未提供,而苏联专家以工艺复杂为由拒绝交付,建议依赖进口特种橡胶膜片。中方技术人员提出自主研发计划,强调此类“卡脖子”问题需突破,并承诺一个月内攻克技术难关。
在高层会议中,领导人讨论了苏联专家的合作态度及西北研发基地的艰苦条件。尽管大部分苏联专家积极传授技术,但部分核心技术仍被刻意保留。孙司令汇报导弹基地进展时,提到官兵对任务保密性的困惑,提议公开研发真相以鼓舞士气。最终,决策层强调需在苏联援助不确定性下加强自主研发,同时保障专家待遇以维持技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