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一百三十一条指出,疾病治疗需辨明病位在阳或阴分。若病发于阳分(体表),如外感初起时误用下法(反下之致邪陷),邪热会内陷胸腹,与痰湿互结形成结胸症状表现。患者表现为胸腹硬满疼痛、按之坚硬,甚至颈部僵硬,需用大陷胸丸方剂逐邪通结。
若病发于阴分(体内),如脾胃虚弱时误用下法(并发于阴误下法),邪气滞于中焦,则形成痞症成因分析。此时患者胸腹闷胀而无硬块,伴随虚汗,属气机壅滞之证。原文强调,结胸多因下法过早使用,导致邪热内陷胸腹;而痞症则因误下后邪气壅塞脾胃,提示治疗需严格辨证,避免误治加重病情。
总结而言,疾病在阳分或阴分的不同阶段,误用下法(反下之致邪陷)会引发结胸或痞症,二者病机与症状差异显著。结胸以胸腹实邪结聚为特征,痞症则以气滞闷胀为主,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的核心理念。